
人物
人物名片
姓名:禹谢华职务:乐动网页版登入界面计算机信息学院院长 籍贯:湖南邵东来南 时间:2004年成功心语: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闪耀,把初心埋进土壤,用热爱、坚守与担当浇灌,终会和脚下的土地一起,向上生长,彼此成就。
■本报记者傅雅兰文/图
在乐动网页版登入界面(以下简称“闽科”)计算机信息学院的实验室里,服务器指示灯与窗外东溪相映成趣。禹谢华正俯身调试石材纹理识别算法参数,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里,藏着他与南安21年共生共长的印记。
2004年,禹谢华放弃深圳大厂的邀约来到闽科任职。21年过去,这位当年的湖南伢子已成为闽科计算机信息学院院长,牵头建成南安首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,培养的数千名学子扎根八闽大地。从初来乍到的青涩教师,到助力地方产业转型的教育者,禹谢华的成长轨迹,正是新南安人与南安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。
从湘江到东溪一份初心让他选择“向下扎根”
禹谢华与南安的故事,始于2004年那个盛夏。彼时,从中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禹谢华,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:一边是深圳华为、金山软件等企业的高薪邀约,一边是一所仅有两栋教学楼、刚在南安康美镇起步的高校伸出的橄榄枝。
一场招聘座谈,让他的人生轨迹转向了东南沿海的这座闽南小城。“闽科”是华侨捐资创办的,董事会成员都是南安乡亲,那份‘情系桑梓,教育兴邦’的反哺情怀深深触动了我。”禹谢华回忆道。座谈中提及的华侨办校理念和对“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”的向往,让他最终带着简单的行囊,来到了位于东溪畔的闽科。
“当时条件确实简陋。”禹谢华至今记得第一次踏入闽科的场景:操场上尘土飞扬,实验室里仅有数十台老式CRT显示器,全校仅1个计算机机房,计算机教研室仅有7名专业教师。
初到南安的日子充满挑战:学校周边商铺稀少,教师宿舍条件简陋,实验室设备还常因雷雨受损,但学生的淳朴与学校的关怀成了温暖的光。“下课和学生一起在小饭店拼桌吃饭,周末带他们去泉州电脑城配电脑砍价,师生像朋友一样。”禹谢华笑着说,正是这份纯粹的师生情,让他在最初的落差中定下心来。
这份扎根的决心,在岁月中愈发坚定。2006年,禹谢华与同在闽科工作的爱人结婚,并在南安生下长子。2013年,禹谢华将年迈的父母从湖南老家接到泉州定居。“举家搬迁不是冲动,是因为这里早已是家。”禹谢华表示。
如今,21年光阴流转,禹谢华已成为闽科计算机信息学院院长,计算机学院成长为拥有40余名专任教师、5个省级科研平台的新工科重点学院,他个人也收获“福建省优秀教师”“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”等多项省级荣誉。
从课堂到产业与南安共赴“向上生长”
“教育者的幸福,在于看到学生超越自己;科研者的荣耀,在于成果服务社会。”这是禹谢华常挂在嘴边的话,也是他扎根南安的写照。
在教学一线,禹谢华创新不辍。面对早期设备匮乏的困境,2006年,他带领学生用网吧淘汰的二手配件,搭建起首个分布式图像处理系统;开设“电脑组装与维护”课程,让学生在拆装老式卧式机箱中夯实硬件基础;每年第一堂课必推荐《电脑报》《微型计算机》《程序员》等刊物,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敏感度。如今,他推动构建的“基础课程+思政教学+项目实训+科研引领+企业实习”五阶培养模式,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跻身省级一流专业,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98%。
在科研服务上,禹谢华始终锚定地方需求。南安石材、水暖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需求,倒逼他推动学科改革:在课程中植入“石材纹理识别算法”“工业视觉检测”等本土案例,联合华为、九牧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;2019年,牵头建成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”,填补了南安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还牵头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展厅及大数据分析展示大屏,举办“重点实验室开放日”,多次组织专业师生走进南安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,累计服务数百人次,让人工智能走进南安中小学。
这份坚守也收获了城市的反哺。南安的高层次人才政策为他引进博士团队提供支持,学校的“感情留人、待遇留人、事业留人”理念让他安心扎根。
如今,已过不惑之年的禹谢华仍在忙碌:推动西安交通大学泉州联合创新孵化中心、乐动网页版登入界面、水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“南安市大应急产业创新联合体”;立足南安特色产业,探索“AI+泛家居”跨界创新……
“南安给了我成长的土壤,我能做的,就是让更多人才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。”站在实验室窗前,望着东溪潺潺流水,禹谢华知道,他与南安的双向奔赴故事,还在继续书写。
来源:海丝商报
https://hssb.fjdaily.com/pc/con/202508/05/content_469170.html